香港常用繁体中文字体

簡體字幾乎切斷了我們與傳統文化的紐帶,切斷了我們與古籍古書的聯繫而且毫無美感,也失去了字的含義。這不能不讓人心痛。從我認識到這些開始,我就為我竟學了近20年的殘體字而感到羞愧,既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先人

原文作者:《中國大陸恢復使用繁體字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香港科技大學 劉澤汀
2009年3月

 

這篇文章是我撰寫同標題文章的改編普及版,旨在讓大家了解簡體字形成發展的歷史、繁體字與簡體字的關係以及我們是否應該恢復使用繁體字的討論。

原文是一篇相對完整系統的一份論述,作爲一位漢語及語言學愛好者,亦作爲學習及使用繁體中文多年身居香港的中國人,僅僅是將自己所了解的、學習的、接觸感受到的一些內容與同學和朋友們分享,希望可以喚醒一部分人對繁體字清晰正確的認識。

撰寫此篇文章的動機是看了一篇在鳳凰資訊網上一位叫裴鈺的所謂“文化人士”的一篇文章,題目叫,閲讀之後讓我本人憤恨不已,其説法不僅以偏概全、以點帶面,更是有許多無稽之談,貽笑大方於卸喾斌w中文使用者。

關於這位文化人士的一些論點,我會在附在另一篇博文 ,並將一一進行解釋分析,下面進入正題。

 

繁體漢字(正體中文)的歷史與發展

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是現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根據已知考古發現,中國境内發掘的最早的文字記錄是在寧夏大麥地的巖壁,距今8600年,當然,這與現代漢字非常不同。我們所了解到的最古老的文字即為甲骨文,隨後有金文、篆書、隸書、行書、草書、楷書知道今天中國大陸簡化規范後的簡體楷體,以及現代印刷用的宋體。很多人認為繁體字也是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簡化”而來的,那麼下面請大家欣賞部分常用漢字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寫法:

漢字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字體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細心的讀者會注意到,雖然經過了幾千年的變化,漢字的字形從甲骨文到現代的繁體楷書幾乎沒有變化,變化的只是筆畫的書寫方式,也就是字體,而不是漢字的結構。

秦始皇滅了六國,統一文字,是把各國文字廢除,以本國文字為準,簡化為小篆。後來小篆演化成漢隸,漢隸演化成楷書,這套字形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繁體漢字。

如果你覺得甲骨文和現代繁體漢字差別還是較大的話,那麼篆書足可以說明其筆畫、結構及字形幾乎與現代繁體漢字無異,而隸書已經和現代漢字完全一樣,所以在電腦上的Word里都有隸書,只不過大陸使用的是簡體隸書。也就是說,從篆書到隸書到最後楷書固定下來此後兩千多年間,漢字的字形十分穩固,基本沒有發生變化。

而在這個漢子字體對照表中,我們卻可以明顯地看到簡化後的漢字已經與傳統的正體漢字有明顯的字形差異了。

簡化漢字的歷史與發展

(此段内容部分節選中文維基百科中的“簡化字歷史”條目)

古代民間“簡體字”

的歷史發展,有繁化也有 。簡化字的發展,則沿自的一脈。南北朝以來,在常用的楷體漢字中,已有一些形體比較簡單的字在民間流行,被人們稱作“”、“俗體”或“破體”等,如“尔、盖、刘”。由於這些簡體字未必符合漢字原來的 系統 ,以及,因此長期沒有取得合法地位,這些俗字也就乏人使用。

首次官方簡化漢字

歷史上首次給與以合法地位的,是從至的 。在太平天國政府的印璽和所印發的公告、書籍等,大量採用了民間流行的簡體字,同時也創造了不少新的簡體字。這些字並不完全依照系統,筆劃比原來漢字減省。這些簡體字大多數已被《漢字簡化方案》採用。

民國時期

在30 年代的民國時期,政府亦相繼公布簡化字表,並於10月出版了《簡體字典》,並且在開設簡體字課加以試驗。

當今的使用

於發布《》, 5月審定通過《》。 重新發表經少量修訂後的《簡化字總表》,一直在中國大陸使用至今。

簡化字除了中國大陸使用外,亦在 、 等地區使用。 過去曾經嘗試推出自己的漢字簡化表。 5月,頒佈《簡體字總表》修訂本,採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的簡化字。

底同意所有的華文學校都可教授簡化字,實際教學中簡繁並用。

臺灣尚不允許各級學校在教學中使用大陸使用的簡化字,但民間可以在各個領域自由使用簡體字和簡化字。但是臺灣存在“俗體字”。一般人會在非正式場合且手寫時 (如筆記)使用部分簡體字。諸如“體”字被寫成“体”、“數”字被寫成“数”。如果將“臺”字寫作爲“台”,並不會被視為簡體字。但是台灣人一般不會使用一簡對多繁(“于”與“於”、“余”與“餘”、“面”與“麵”… 等不會混用)或難以識別的簡體字(例如不會用一般台灣人看不懂的“广”、“厂”等字)。

1970 年代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的席位(大陸稱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聯合國使用的中文開始接受簡體字,施行繁簡並用,現已完全使用簡體字。

1950年代中國大陸的《》

1952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編擬《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一次稿,確定了“述而不作”的編選原則。

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報》全文發表了國務院的《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1956年2 月1日全國通用。

1956 年11 月教育部發出《關於在各級學校推行簡化漢字的通知》;同月解放軍總政治部發出同樣內容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於50年代成立了,研討漢字簡化的方案。

後續發展

1964年發布的《簡化字總表》旨在解決《漢字簡化方案》的一些缺點和不足。

1977年12月20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提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於1986年廢止,同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

簡化漢字時研訂所稱的原則

消除異體字 突出形聲特性 盡量保留表意特性 適當的藝術性

簡化的方法

由於簡化漢字系統是非常復雜的一項程序,所以整個方案缺乏嚴謹性和通用規律性。換句話說,漢字發展了幾千年,有一套嚴謹完善的造字系統,而簡化部分漢字則會影響整個系統,從而導致整個漢字系統的嚴謹性、造字原則遭到破壞。缺乏通用規律性是指簡化漢字的部分方法是有規律可循的,但是絕大部分“規律”並非通用, 讀者可以在稍後的例子中見得。

即便簡化方案非常復雜,但是還是可以簡單歸為以下幾個類別:

以簡單符號替換原來的偏旁

例:对(對)、邓(鄧)、观(觀)、难(難)、鸡(雞)、凤(鳳)、冈(岡)、风(風)

省去字形的一部分

例:广(廣)、厂(廠)、夸(誇)、灭(滅)、习(習)、宁(寧)

省去字形的一部分後,再加以變形

例:妇(婦)、丽(麗)、归(歸)、显(顯)

採用繁體字的輪廓特徵

例:飞(飛)、龟(龜)、齿(齒)、夺(奪)、门(門)

行、草書楷化

例:书(書)、长(長)、乐(樂)、车(車)、头(頭)、兴(興)

同音或近音代替,以普通話為準

例:谷(穀)、丑(醜)、苹(蘋)、松(鬆)、只(隻)、干(乾、幹)

已淘汰的通假字固定化

例:余(餘)

新造會意字

例:体(體)、国(國)

採用古字

例:泪(淚)、从(從)、众(眾)、云(雲)、网(網)、与(與)、杰(傑)、无(無)、异(異)

採用罕用異體字

例:尘(塵)、灶(竃)、肤(膚)

採用俗字

例:猫(貓)、猪(豬)、来(來)

採用異體字

例:侄(姪)、你(妳)

改換形聲字的聲旁,以普通話為準

例:毙(斃)、蜡(蠟)、钟(鐘)、舰(艦)、邻(鄰)、苹(蘋)

新造形聲字,以普通話為準(注2 )

例:护(護)、惊(驚)、艺(藝)、响(響)、犹(猶)

用聲旁替換字的一部分。餘下的部分未必是形聲字裏的形旁

例:华(華)、宪(憲)

偏旁類推字

使用簡化的偏旁重新構造:

页(頁):颜(顏)、颌(頷)、顺(順)、额(額)

专(專):传(傳)、转(轉)、砖(磚)

择(擇):译(譯)、泽(澤)、择(擇)、驿(驛)

注意部份類推並不一致,如:

“又”部作為簡化及對應的原字:

难(難)、汉(漢)、滩(灘)、瘫(癱)、摊(攤)、欢(歡)、劝(勸)、观(觀)、权(權)、仅(僅)、鸡(鷄);邓(鄧)、对(對);戏(戲)、圣(聖)、树(樹)

盧” 部作為原部對應的簡化字:

卢:卢(盧)、鸬(鸕)、颅(顱)、鲈(鱸),但

户:炉(爐)、驴(驢)、芦(蘆)

湯” 、“陽”右部作為原部對應的簡化字:

汤(湯):杨(楊)、场(場)、殇(殤)、炀(煬)

阳(陽);伤(傷);荡(盪)

與” 部作為原字(部)對應的簡化字:

與(与):嶼(屿)、歟(欤)

“兴”字頭:誉(譽)、举(擧、舉),然而“兴”是“興”的簡體
广、宁又都是古代罕用字,意義讀音和廣、寧均不同,還有其他這種情況的。 當中以採用民間既有的手頭俗字,所謂“新造”是指對應傳統正字而言,一般是由魏晉南北朝、宋元戰亂時所造的俗字,也有新至「解放區」或當代民間所造的俗字。 雲本作云,象形,又借作表示說話的云,後人因本意假借而作雲。象形為三人並排,《正字通》众为众众本字,元刊《杂剧》已见。

如果大家仔細看了上面歸納的幾點簡化字的方法,相信大家已經初步的看出了簡化漢字的問題。

我給一個朋友看過後他恍然大悟道:“這麼一看簡化漢字不是把漢字簡化得亂套了嗎?”

的確,簡化漢字不僅把漢字系統簡化亂套了,還有很多現代甚至未來的負面影響。下面根據我個人多年使用繁體字及簡體字的經驗以及與香港人、內地人打交道時遇到的一些書寫差異,我主要談一下簡化漢字其中一類的缺點。這一類簡化字是多個不同的漢字簡化成同一個漢字 。這一大類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不同漢字簡化為其中一個較簡漢字 ,另一種是不同漢字簡化為同一新漢字。

這兩種簡化都存在嚴重的問題。兩個(或多個)同音(甚至不同音)不同義的字簡化為同一個字,這樣在簡體字中就會有一些字莫名其妙產生毫不相關的多種字義,讓中文學習起來字義混淆,以下列舉少數一簡對多繁的情況:

“後、后 ” 簡化為“后”

表示時間、方位的,用“後”,如“後來”、“前後”,表示王的妻子用“后”,比如“皇后”、“天后”。如果混淆的話,錯寫成“后宮”則理解為皇后的宮殿,而不是後面的宮殿。

“臟、髒”簡化為“脏”

“ 臟、髒” 絕對不是一個意思。“ 臟” 指臟器,如“ 心臟”“ 肝臟”“ 腎臟” 等。而“ 髒” 指不乾淨,如“ 髒亂”“ 髒話”“ 骯髒”“ 弄髒” 等。中國人的“ 心臟” 不“ 髒” 。

“麺、面”簡化為“面”

在 表示“ 面容” “方面”之類的意思時,要用“ 面” 。在表示“ 麺食” 的意思時,要用“ 麵” 。因為麵是用麥子做的,沒有這個形旁,我們吃“ 方便麵” 就是吃“ 方便臉” 。還有像“ 大麯酒” ,因為用糧食發酵,所以要用“ 麯” 而不是“ 彎曲” 的“ 曲” 。

“發、髮”簡化為“发”

在表示“ 發送” 、“ 發財” 的意思時,用“ 發” 。但是在“ 頭髮”“ 毛髮” 中,用“ 發” 就不對了。這兩個字根本不是一回事。

老外在大陸學漢語時大概會發暈:怎麽“ 恭喜發財” 和“ 歡迎理髮” 的“ 发” 是一個字,叫“面粉”的東西竟然不是抹臉用的粉?這時,我們就要耐心給他解釋……

“彙、匯”簡化為“汇”

表示詞語的意思用“彙”,如“詞彙”,而表示聚集、合並之意,則用“匯”,如“匯款”“匯總”“匯編”。

“復、複”簡化為“复”

“ 复” 字一般是不用的。在表示“ 往復”“ 恢復”“回復”“ 報復” 等意思時,用“ 復” ;表“ 複雜”“ 重複”“ 繁複” 等意義時,用“ 複” 。

“于、於”簡化為“于”

這兩個字在上古不單用法不同,讀音也不同。作介詞講的時候,多用“ 於” ,表被動和比較。如“ 甚於” 、“ 勝於” 、“ 至於” 等。而“ 于” 則多用於姓。

簡化為“签”

“ 籤”“ 簽” 用法不同。“ 簽” 字用來表示署名,所以“ 簽字”“ 簽寫”“ 簽發”“ 簽單”“ 簽證”“ 簽名”“ 簽到” 要用“ 簽” 。其餘表“ 竹籤”“ 牙籤”“ 書籤”“ 標籤”“ 求籤”“ 抽籤” 等則、用“ 籤” 。

簡化為“吊”

“ 弔” 跟“ 吊” 不能混。在“ 弔唁” 、“ 一弔錢” 這兩個意義上可以通用,但亦多用“ 弔” 。“ 弔” 的本義是哀傷,故組詞為“ 弔喪” 等;“ 吊” 的本義是懸吊,故組詞為“ 上吊”“ 吊燈”“ 吊銷” 等。

簡化為“苏”

“ 蘇” 作爲江蘇和蘇州的簡稱,是我們所熟悉的,它還指植物名,引申為穗狀裝飾物,如“ 流蘇” 。在“ 甦醒”“ 復生” 的意義上,以“ 甦” 為正體,如“ 復甦”“ 甦醒” 等。

簡化為“別”

“ 別”“ 彆” 不同。“ 彆” 的本義是弓箭末梢彎曲的地方,引申為執拗,組詞如“ 彆扭”“ 皺彆” 等。而在“ 分離” 、“ 區分” 、“ 折轉” 、“ 另外” 、“ 不要” 等等意義上,統統用“ 別” 。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

松樹  山谷  穀物(現在流行的“三國殺”桌遊,其中一張“五穀豐登”的牌錯寫成“五谷豐登”) 占卜  北斗  戰鬥(現在流行的“三國殺”桌遊,其中一張“決鬥”的牌錯寫成“決斗”) 復習  子丑  醜陋 (很多大陸人認為“小丑”這個詞來源於小丑化妝後“醜陋”的樣子,假使大陸沒有簡化漢字,還有有這種無知的誤會嗎?)
公里  姓范  採集  精緻  法制  複製(一些當代國家領導人題辭用繁體字的時候卻會將“製造”錯寫成“制造”) 曆法  鬱悶  老闆  學系  關係  太陽系 本人係…… 心繫(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港聯絡辦公室曾經在香港幾所大學發佈海報時將“心繫祖國”錯寫成“心系祖國”,將“由於”錯寫成“由于”,遭致香港大學生的嘲笑) 古蹟  呼籲  长吁短叹(讀x )

以上只是部分一簡對多繁的情況,簡化漢字中這樣的例子非常普遍,由於篇幅的關係無法一一列舉,相信大家看了上面例舉的少數情況之後已經意識到我們在簡化漢字的同時失去了多少中文 的“細膩”和“精確”。語言的確不等於文化,但是語言是傳承文化的基礎,尤其對於有著悠久文化歷史傳統的中華民族來說,語言對於我們認識自我和自我價值方 面顯得更為重要。

記得一位法國朋友跟我說:“我真佩服你們中國人,居然還可以閱讀幾千年前的古籍,我們現在看幾百年前的法文已經完全看不懂了。”

中文是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完善,形成了今天(臺灣及香港)使用的現代正體中文,這是一套近乎完美的文字系統,我們要想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愛護她,就像現在國家保護文化古蹟一樣,我們要用心的保護我們的語言和文字。

設想一下,再過三代人,幾乎沒有人知道繁體字和簡體字的許多區別,如果一個學生在上語文課時問:“老師,為什麼頭髮的‘髮’和發展的‘發’是多音字呀?”老師可能會說:“我們中國人用了幾千年的漢字就是這樣的,沒有為什麼。”這樣的回答豈不很悲哀?

簡化漢字的其他幾種方法也都有許多缺點和弊端,在這裡不可能全部列舉。而從簡化漢字整體上看,可以大致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 從藝術哂蒙希蠖鄶档娜苏J為繁體字較美、較高雅、有文化、有內涵。如書法、商店招牌、廣告、簽名、詩詞、古文。

二、 書法創作者,大多數用的是正體字,即便中國大陸也是如此。

三、 部分簡體字字型偏斜,例如“厂”、“广”、“万”,用毛筆字書寫會很難看。

四、 漢字簡化之後,紊亂文字系統,對於古文字的考釋極為不利,而音韻、訓詁部分,更是無法探究。

五、 簡化字“篡改”了歷史人物的名字。如:趙雲變赵云,魏徵被改成魏征,畢昇被改成了毕升,不穀變不谷,幾姓變几,葉姓變叶。

六、 即使在中國大陸也無法完全廢除繁體字。除古籍、文言文以外,很多刻在古蹟或建築物上的漢字皆難以取代。由於繁體字無法廢除,整體而言,反而增加了大量漢字

官方不懂正體中文引發的笑柄

香港回歸十周年之際,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簡稱中聯辦)向香港高校發放海報宣傳回歸慶祝活動。可能由於使用的是不規范的簡體輸入法 的繁體輸入模式,整篇海報被嶺南大學學生圈出十余處錯別字。其中“心繫祖國”錯寫為“心係祖國”,“由於”錯寫為“由于”,使得中聯辦在本港大學生心中的 形象收到影響,一時成為笑談。

(截止到2009年3月此文寫成,谷歌、搜狗、紫光6.0以上等輸入法都存在嚴重的繁體詞組錯字現象,如“骯臟”,“后來”、“詞匯”,相比之下微軟拼音及紫光5.0比較準確,但本人使用亦都發現存在錯誤)

恢復使用繁體漢字的可行性

目前民間對恢復使用繁體漢字的呼聲

其實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的普及和國民素質的提高,以及中國經濟崛起使得民眾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在民間開始有希望恢復使用傳統漢字的呼聲。而近幾屆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都有人提出恢復使用繁體中文的提案,但都未被列入討論日程。

 

簡體字的支持者的一些典型觀點

一、 簡化字的字形較簡單,更容易學習認字和書寫,為解放之後降低文盲率做出了巨大貢獻。例如郁(鬱)、龟(龜)、衅(釁),簡化前的字形極度複雜,難以學習,簡化後則容易許多。

二、 繁體字繁瑣的筆劃令人望而生畏,不識漢字的初學者,如小學生或外國人,多半會選擇學習簡化字。

三、 簡體字能夠幫助底層的人或文盲、識字不多的人更快地掌握語言文字,台灣南部一些偏遠農村的識字率不如大陸農村。

四、 臺灣的用字情況證明,政府不必規定簡化字標準,民眾在手寫時會自然使用簡寫,比如把「臺」寫作「台」。這說明漢字簡化的趨勢來自民間,也是民眾在長期實踐中自我摸索的一種必然。而若不制定簡化字標準,必會使民眾書寫簡體字時筆畫不一,出現眾多異體字,平白增加識字負担。

五、 雖然古代的簡化字數量不多,但那時它的確己存在,所以規范簡化字是前進而不是倒退。

六、 真正需要讀古籍的人極少,因此簡化字印刷出版古籍以及通過廣播、電影、電視、網絡等媒體宣傳教育,才方便現代人學習繼承傳統文化。

 

其他主流觀點

一、 寫簡識繁的觀點

二、 恢復部分漢字,以消除一簡對多繁現象

三、 簡化時不應該破壞美觀及六書原則

 

我的觀點

我個人非常希望可以恢復使用繁體字,並認為官方文件、網站、書籍、出版物、教育等領域都應該嚴格使用繁體中文,而民間或者書寫時可以允許使用簡體中文,類似於臺灣的現狀。

我不同意恢復部分繁體字,因為如果沒有完全恢復,簡化1% 和簡化50% 的性質是一樣的,而且大家應該知道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曾出現二簡字,那些字被過份簡化,容易造成誤解或難以理解,如以旦代蛋,以肖代蕭,以丁代釘叮盯等,而 後被政府廢除。由此可見簡化漢字沒有明確的對與錯的界線,只要是簡化了,就一定有不合理的地方存在。假設當時沒有廢除二簡字,恐怕今天就會有學生覺得現在 的簡化字還是很麻煩呢。

漢字絕非單純地走向簡化,即使就字形而言,也不是如此。書法中的簡筆,是藝術審美的特殊需要,不能作爲一個普遍的使用趨勢來加以探討。至於民間的俗字,首先 有一個地域性的問題:這種字形是否為全民族普遍接受;其次有時間性的問題:這種字形是穩固了下來,還是流行一段時間就消失了;第三有行業性的問題,有些行 業出於工作需要,把特定的漢字簡化作爲頻繁使用的符號性文字,和行業之外的使用毫無關係。我們發現,以上兩者作爲“簡化大趨勢”的論據並不充分。事實是, 在楷書字形定型之後的兩千年間,它都是一個相當穩定的存在,所以我認為1950 年的那次人為簡化漢字的方案雖然有起當初的歷史背景及原因,但的確客觀上造成了漢字的流失和人們對傳統文字理解程度的降低。

過去簡化漢字是由於文盲多,識字率低,但臺灣及香港一直沿用繁體字,而識字率始終高於大陸,這就充分說明識字問題不在於漢字本身,而與社會的經濟發展與教育水平有關。

很多人認為繁體字書寫起來麻煩,但事實是非正規的書寫可以使用簡體字,而在二十一世紀信息時代,絕大多數中文的處理都是在電腦上錄入,而非手寫,所以繁簡書寫快慢已經不是問題的癥結。

假設大陸恢復使用繁體字的後果及影響

如果大陸恢復使用繁體字,會有一系列的問題接踵而至。

首先,民眾已經習慣寫較為簡單容易的簡體字,天生的惰性會讓大部分民眾不滿而導致一定的不穩定因素。

其次,無論是漸進推行,還是強制快速推行,都會有一、兩代人混用繁體字及簡體字,造成漢字書寫的不規范和混淆。

還有,現有的書籍、文獻、互聯網、路標、牌匾、還有中文的注冊商標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處理,電腦上的中文內碼以及出版印刷業的中文排版標準如何重新設定。

恢復使用繁體字長遠來看是穩定的,有利于兩岸三地統一文字,更有利于大陸民眾對中文更好的理解和使用。

很多關心“繁簡之爭”的人士普遍承認簡化漢字存在的問題,支持者認為可以再將其完善一下,消除現有的問題和缺點,即不用恢復“麻煩”的繁體字,又可以“解決 問題”,豈不兩全?其實這個想法是完全錯誤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漢字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與演化,已經形成一套非常完善精美的系統了,隨意改變系統的哪一 部分都會影響到這個系統的穩定及平衡。就好比現在我們所說的生態平衡一樣,我們人類為了自己的方便和利益來改造自然,破壞了生物鏈,而破壞的不僅是直接遭 受傷害的生物群,而是整個生態系統。

繁體字是現代的正體漢字,並非極端的復古,繁體字支持者也從未有過恢復甲骨文的想法,這些都是簡體字支持者的“抬杠”之詞。總之,我們至少要保證在自己這一代不要忘記繁體字,至少可以認識閱讀繁體中文,懂得繁體中文的優美和嚴謹。